师徒云职工技能在线教育平台

长汀:推进“绿色工程” 促进水土治理区劳动力转移就业

日期:2014-10-22  |  作者:admin  |  来源:来自网络

  7月28日,在长汀盼盼食品生产车间,刘美强有条不紊地作好生产调度,计划安排车间的生产。刘美强来自长汀县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河田镇刘源村,2009年进厂,从生产统计干到生产总调度,月工资近3000元。前年他结婚了,妻子在车间做质检,公司安排了40平方的夫妻房,生活幸福,收入高。这是长汀县推进“绿色工程”,促进水土治理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个缩影。

  长汀县人口52万,劳动力27万,是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县和全省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县。河田、三洲、策武等乡镇曾经是全国南方花岗岩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努力,昔日的“火焰山”变成了如今的 “花果山”,被水利部誉为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在水土流失治理中,长汀人社部门主动融入,大力实施“绿色就业工程”,引导水土流失区富余劳动力进城或就地转变为产业工人达5万人,扶持发展大田经济、林下经济和绿化荒山等创业典型1000余户,带动就业6000多人,有力减轻了劳动力增长对农村生态治理的压力。

  实施“绿色就业”工程,就地就近吸纳就业

  要解决群众“靠山吃山”问题,必须把水土流失区富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洗脚上岸,进城务工。对此,长汀县人社部门紧紧依托当地纺织、稀土、机械、电子和农副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的用工需求,大力实施“绿色就业”工程,把服务企业用工和促进城乡统筹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制订了免费技能培训、子女入学、评先评优、享受经济适用房等一系列政策,并向水土流失区倾斜,全县三个产业园区310多家企业,共吸纳转移就业的农民5万多人,90%是水土流失区农民。与此同时,长汀县还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率先把创业培训班办到河田、三洲、濯田等水土流失区群众家门口。近年来共举办创业培训班100期,培训学员3000多人,发放小额贴息贷款4亿元,树立了一批种植油茶、杨梅、银杏、毛竹等自主创业的典型。濯田镇园当村的马雪梅,在创业政策扶持下,采取“猪—沼—果”模式治理水土流失,承包果场428亩,种植板栗、油茶,年出栏生猪1000多头,年收入60多万元,不但成了“绿色创业”的典型,还带动了邻近的长巫、园当、莲湖3个村19户农民就业。

  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就业质量

  为引导水土流失区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长汀县建立了以县劳动就业中心为龙头、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平台、村劳动保障协理员为骨干的三级服务网络,积极主动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优质服务。首先,实行就业信息进村。连续12年,采取超常规措施,组织干部进村入户为水土流失区域农民“送信息、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使主导产业的用工信息和政府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家喻户晓。其次,技能培训到手。在全国首开先河,采取“大蓬车”方式,优先在水土流失区实施免费针织、服装技能培训,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同时还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培训资金直补企业,优先对推荐进厂但缺岗位技能的水土流失区农民工开展培训,实现“就业一人,培训一人”。2003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免费培训6.6万人,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6万余人。再次是搭建平台进厂。每年春节,都要通过举办用工招聘会、返乡农民工座谈会、劳务协作洽谈会等方式,积极为水土流失区群众搭建就业供需平台。近年来,长汀县人社部门连续下派了3名干部先后到水土流失区河田镇根溪村、潘屋村、古城镇黄泥坪村任村支部第一书记,推荐了1000多名当地农民到县开发区企业就业。此外,跟踪服务上门,对已经进厂的农民工,建立就业台帐;对就业援助对象,党员干部与其“结对子”,实行跟踪管理服务;逢年过节,组织农民工代表开展联欢活动等。同时,还积极引导企业以人为本、善待员工,从而确保了水土流失区群众“招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水土流失区富余劳动力转变为产业工人后,人均年收入达2.2万元以上。

微信公众号

手机扫码听课

知己测评

人社部推荐优质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平台

咨询电话:010-6832482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1670 京ICP备19020478号

版权所有©2022-2024 北京百高数据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jzr8.com)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68315846 举报/反馈/投诉邮箱:feedbak@mybaigao.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9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