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来,广州市几乎每个区都有“总部经济”集中区了,白云新城未来将新增多个重点项目及大型建筑,能否走出差异化之路?绿色建筑是当下国内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节能降耗等在内的各种新技术应用也是潮流风向。白云新城既然是高标准建设区域,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建筑不止于是噱头,更有可能带来实质性影响。
近日,新一版白云新城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出台。十多年间,白云新城的城市规划进行了多次调整,规划定位、容积率、建筑面积等诸多规划指标的变化显得比较复杂,从规划常住人口这个维度去看规划的变化,或许会比较容易理解每次规划调整的重点所在。大体而言,2003年以前的规划控制人口为25万,2003年后下降至15万,到了2010年上升为23万,最新这版则调整为18万。简单地说,规划人口的增多意味着区域内居住功能比重的上升,反之则意味着商务、商业等功能的加码。
白云新城前身是老白云机场所在地,经过数十年发展,这个当年机场选址地已从城郊地带发展成为城市中心区,对于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白云新城被寄予很高的期望。根据相关规划,白云新城的规划面积约为9平方公里,白云新城西部延伸区的面积约为28平方公里,白云新城北部延伸区面积约为60平方公里,白云新城与其延伸区的面积比约为1:10,白云新城是周边区域的中心点与发动机。
白云新城位于白云山麓,其名字反映出这一区域所处的自然地理特色。白云山是广州中心城区北部绿色生态屏障,白云新城更有理由建成绿色新城,突出生态城市理念,发展绿色技术,如果是发展总部经济的话,也应该走差异化的发展路子。发展生态城市需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进行集约型的城市布局以及紧凑式的土地利用,促进职住平衡。
广州体育馆是白云新城内最早的公共建筑之一,犹如山畔三朵白云的造型也暗示了白云新城与绿色云山之间的紧密关系。随后在广州体育馆旁建成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将公共建筑物以及公共活动区集约式地布置于公共文化中心区的构思初步成型,当时的规划显示广州博物馆新馆、广东画院、广州画院、岭南文化演艺中心等文化建筑将集中于此。虽然后来广州画院、博物馆新馆等移址至新中轴线南段,但其原规划的科教文化功能还存在,可以探索“大文化”功能的发展。接下来的文化设施建设,不一定由政府全资全额投入,可以考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并且部分市场化运作。目前,广州已经有一些企业投资建设自主品牌的博物馆、文化馆,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更多地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或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另外,可以考虑围绕市级儿童公园的建设,把少年宫、少儿图书馆、购书中心等文化设施结合进来,它们不一定是市级的,白云区一级的可能更合适。云山珠水是广州的城市特色,珠水之滨的珠江新城先行发展,可以为云山之麓的白云新城提供有益的启示。珠江新城以公共文化区的建设带动整条新中轴线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但珠江新城至今仍不甚通畅的区域内“微交通”状况则是白云新城应该尽量避免的。新一版规划减少了居住建筑面积而增加了近乎等量的商业商务建筑面积,这意味着区域商业辐射力的增强,也意味着提高交通易达性成为一个更迫切的问题。白云新城周边的白云大道、机场路、黄石路等主干路网已比较成熟,并且有地铁通达,但还需要发展区域内的“微交通”,才能使整个新城活起来。白云新城周边虽然多为城中村区域,但经过多年发展,常住人口有大幅提升,区域成熟程度也已比较高了,要加强新城内的商业办公功能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大的骨干交通路网不成大问题,“最后一公里”的制约反而是个现实问题,如何打通更应该重视。
算起来,广州市几乎每个区都有“总部经济”集中区了,白云新城未来将新增多个重点项目及大型建筑,能否走出差异化之路?绿色建筑是当下国内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节能降耗等在内的各种新技术应用也是潮流风向。珠江新城曾设想有一批新潮的零能耗建筑出现,可惜的是至今并未能实现,白云新城既然是高标准建设区域,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建筑不止于是噱头,更有可能带来实质性影响。新城发展需要有产业功能的进入,而发展与绿色技术相关的产业基金,不仅为城市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提供了动力支持,也为社会资本创造出新的投资渠道。这样一来,白云新城或许可以走出一条绿色新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