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圳市第一个新区,光明新区成立之初就肩负着改革创新的使命—探索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途径,探索大型城市边远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模式。
作为深圳四个新区的“领跑者”,七年来,光明新区交出一份靓丽的答卷。今年10月,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名单揭晓,光明新区成功被纳入全国首批62个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至此,光明新区集5块“国字号”招牌于一身,已全面融入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成为深圳新时期实践国家战略的一扇明亮的窗口。
下一步,光明新区将以此为契机,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突出“产业高端、绿色低碳、产城融合”,确保新区社会及经济保持“有质量的高速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以建设“绿色产业新城”为统揽,努力将光明新区打造成为绿色低碳生态区、高新产业聚集区、民生幸福和谐区、深化改革先行区。
融入国家战略
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区
截至目前,光明新区共承担五个国家级试点工作,即“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国家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这些“国字号”的“金字招牌”,让光明新区发展全面融入国家战略。光明新区也一直在狠抓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努力擦亮这些“金子招牌”。
自成立伊始,光明新区突出低碳绿色理念,改革完善“绿色新城”建设指标体系,并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及实施办法。目前,新区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项目126个,总建筑面积603.8万平方米。其中,25个项目、238万平方米通过国家和地方绿色建筑设计双认证。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项目类型拓展到道路、绿地、公园、公共建筑、居住小区等多领域。在上月召开的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光明新区作为全国唯一区级代表就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作典型经验介绍。
接下来,光明新区将抓住创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重大机遇,积极做好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城市化经验总结等方面工作,努力探索特大型城市边远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模式;进一步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交流,在技术研究与示范、绿色生态规划、绿色生态实施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统筹推进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绿色建筑示范区”等示范区建设,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努力为全市、全国积累新鲜经验。
龙头项目带动
打造高新产业聚集区
光明新区成立七年来,经济总量始终保持25%左右的高速增长,增速连年位居全市第一,创造了“光明速度”。这其中,高新产业的迅猛发展是新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真正实现了“有质量的高速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并日益成为深圳高新产业的主战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而这一骄人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光明新区聚集龙头企业、建设创新载体、搭建一流园区平台的战略思路。
光明新区将园区建设作为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新区发展的重要平台,以光明国际平板显示园、华强文化创意产业园、上市企业总部基地等为重点,加快完善园区配套,打造一流园区。目前,光明国际平板显示园已聚集规模以上企业28家,年产值近500亿元,华星光电二期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封顶。光明高新园区、三大产业集聚基地累计入驻企业95家,预计投产后总产值突破1100亿元。目前已建成或投产企业58家,在建22家。
同时发挥发挥华星光电、华强文化、迈瑞等龙头项目的带动集聚作用,全力加快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华星光电一期项目满产运行,年产值达160亿元,税收预计全年实现10亿元以上。普联电子、欧菲光等一批高成长性企业,连年保持高速增长,普联电子今年预计实现产值95亿元、欧菲光66亿元。摩比天线、空气化工、普联二期、精瑞机芯4家企业建成投产;普耐、华力特、雷杜、东唯丰等6家企业年内即将投产。前三季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614.4亿元,同比增长13.6%,占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
目前,光明新区正全面推动“凤凰城”建设,发建设范围已由3.15平方公里扩大到14.89平方公里,新区重点发展区域全部纳入“凤凰城”统筹范围。光明“凤凰城”是深圳全市十三个重点开发片区之一,将成为光明新区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和新城发展的“主战场”及重大项目的集聚地,成为深圳原特区内高科技产业外溢的承接地。
创新社会治理
建设民生幸福和谐区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全局。光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要务,今年负责的37项市政府民生实事中,社区家园网建设、发放学前教育补贴等34项已提前完成或按进度顺利推进。新区确定的38项民生实事中,公办学校午餐配送、社康中心标准化升级改造等10项已提前完成,一类视频监控探头建设等24项按计划推进,其余4项正抓紧推进。
根据群众就业难的实际,光明新区继续扎实开展就业、创业、学业“三业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积极发展老人、残疾人等社会福利事业,推进光明福利院、老年人(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等项目规划建设,加快提升新区社会福利水平。加大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与此同时,光明新区的社会建设也在不断创新,正在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正在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近年来,新区持续投入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简化登记手续,社会组织总数达158家。其中,社区基金会试点工作已列入民政部与深圳市“部市合作事项”,成为国家级试点项目。
另外,以楼长制、社区服务中心为代表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正积极推进“织网工程”,加强“一库一队伍两网两系统”建设(即公共信息资源库、网格信息员队伍、社会管理工作网、社区家园网、社区综合信息采集系统、决策分析支持系统),划分1251个社区网格,组建专业化网格管理队伍。
强化顶层设计
推进深化改革先行区
今年以来,光明新区按照中央和省、市全面深化改革部署要求,以改革统揽新区发展全局,成立了10个专项小组,部署了10项重点改革任务,涉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园区经济发展模式改革等多个领域,每个改革任务都明确一名牵头领导、配有一套实施方案。截至目前,一批重点改革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
今年10月,光明新区出台《光明新区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功能区体制机制的决定》,进一步理顺部门、层级职责关系,加强编制动态调控,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为新区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大力支持“千人计划”实施,制定出台了《光明新区优秀人才奖评选奖励试行办法》、《光明新区高层次领军人才住房奖励试行办法》等6个人才文件,建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新区留学生创业园、招商科技园等为重要依托,新引进28个招研引智项目,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0余人。从而为新区长远发展引进智慧、积蓄能量、提供保障。
光明新区接下来将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部署,制定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进度要求,明确牵头领导和具体责任人,确保市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在新区得到有力的贯彻执行。结合光明实际,进一步完善《光明新区重大行政决策制度》,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提高决策法治化、科学化水平。在新区各部门全面推广法律顾问制度,实现法律顾问新区全覆盖,保证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加强行政执法人员队伍建设,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努力打造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