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需秉承“四节以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即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遵循地域性、被动技术优先、经济性、健康舒适性、系统协调性、高效性、环境一体化、进化性等8个原则。
(1)地域性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应密切结合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和人文特质,分析、总结和吸纳当地传统建筑特质,因地制宜地选择匹配的绿色建筑技术。
(2)被动技术优先原则
在进行技术体系设计时,应遵循被动式优先的原则,实现主动式技术与被动式技术的相互补偿和协同运行(表1-1)
被动设计策略 表1-1 |
|||||
建筑设计 |
总平面布局 |
围护结构 |
窗墙比 |
遮阳 |
遮阳方式 |
朝向 |
墙体和屋顶保温隔热 |
遮阳设备 |
|||
平面布局 |
门窗设计 |
采暖空调 |
气密性设计 |
||
自然通风 |
地面设计 |
热回收 |
|||
自然采光 |
|
|
|
(3)经济性原则
基于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运行费用的估算,以及评估设计方案的投入和产出,绿色建筑设计应提出有利于成本控制的具有经济运营显示可操作性的优化方案;进而,根据具体项目的经济条件和要求选用技术措施,在优先采用被动式技术的前提下,实现主动式技术与被动式技术的相互补偿和协同运行。
(4)健康舒适性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应通过对建筑室外环境营造和室内环境调控,构建有益于人的生理舒适健康的建筑热、声、光、和空气质量环境,以及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空间场所和氛围。
(5)系统协调性原则
其一,绿色建筑是其与外界环境共同构成的系统,具有系统的功能和特征,构成系统的各相关要素需要关联耦合、协同作用以实现其高效、可持续、最优化地实施和运营,
其二,绿色建筑是在建筑运行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多学科领域交叉、跨越多层级尺度范畴、涉及众多相关主题、硬科学与软科学共同支撑的系统工程。
(6)高效性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应着力提高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减少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和垃圾生成量,降低环境干扰。例如采用创新的结构体系、可再利用或可循环再生的建筑材料、高效率的建筑设备与部品等。
(7)环境一体化原则
绿色建筑应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与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该原则强调在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应加强对原生态系统的保护,避免和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进可能保持原有生态基质、廊道、斑块的连续性;对受损和退化生态系统采取生态修复和重建的措施;对于在建设过程中造成生态系统破坏的情况,采取生态补偿的措施。
(8)进化性原则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各相关方法与技术更新、持续进化的可能性,并采用弹性的、对未来发展变化具有动态适应性的策略,在设计中为后续技术系统的升级换代和新型设施的添加应用留有操作接口和载体,并能保障新系统与原有设施的协调运行。也可称作弹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