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峰:
宁波优造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分享题目:
《多组合新型框架结构体系及建造技术》
建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引擎,将“传统建造”向“智慧建造”转型,对提高我国建造行业生产效率,拓展工程建造价值链、改造产业结构形态起到重要作用。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结合了预制混凝土结构与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优势,具有构件自重小、结构整体性好、变形恢复能力强等优点,在大开间住宅、公共建筑与工业建筑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如何适应“智慧建造”的转型,是目前新型框架结构体系的重要研究方向。
杨峰从降低工程综合造价的目的和方法、多种技术优化组合的技术路线、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为我们分享了新型框架结构体系及建造技术,共同探讨建筑工业化实现路径。
一、 如何以钢筋砼工程工业化实现建筑工业化
(一)基本理念
建筑工业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性价比。要说实现目的的最快途径,降低综合造价才是硬道理;过程中,需要采用综合技术找最佳技术路线,进而寻找最优改进方案;并且预制装配构件只是手段之一,不是最终目的。
钢筋砼工程工业化的核心是砼成型工程的机械化。钢筋砼是目前结构工程的主流;在当前的建造模式下,用工最多、损耗最大的传统模板脚手架必须淘汰才能提高效率,减小成本;最后形成近乎零摊销的通用砼成型模具采用机械化作业是必然趋势。
(二)降低结构工程综合造价的途径
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省工减料;以适量的机械成本增加换取大幅的人工、材料成本降低。
1、材料
模板及易耗品:以通用钢模取代木模、取消支模架、模具采用租赁模式、取消抹灰
砼:优化截面形式(工字型、密肋板,空心),用高强砼为柱减肥
钢筋:采用高强预应力钢绞线
2、人工
模架工:取消架子工,大模板机械化施工,尽可能减少预制构件数量
钢筋工:创新配筋方式,标准构件普工扎筋、流水作业
砼工:尽可能加大一次性浇筑量
3、机械:增加各类机械代替人工,工地预制减少运费及工厂摊销
4、管理费:专业化分包施工,标准化技术服务,缩短工期
(三)实现砼成型工程的机械化的途径
1、取消传统支模脚手架。
2、预制或现浇的模板采用模块式通用的大钢(铝)模,以电热模养护技术代替蒸汽养护。
3、模架采用专业化队伍机械化作业。
4、采用低成本的免模结构与技术。
二、 综合认识多种组合的框架结构体系
(一)框架结构组成的基本构件
梁:一般运用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生产工艺和普通钢筋砼梁生产工艺,常见类型为预应力矩形梁(适用于跨度9-16米)、预应力倒T梁(适用于跨度16米以上)、凹槽梁(适用于跨度8-15米)、普通框架主梁和普通次梁(适用于跨度12米以内);
板:常见类型有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板和闭口钢承板组合楼板(适用于板跨3米以内) 、密肋板叠合楼板(适用于板跨4-8米)
柱:常见类型有带柱帽大钢模现浇柱、承重式大钢模现浇柱、薄壁高强钢管砼柱
(二)多种组合的框架结构体系
1、带柱帽大钢模现浇柱框架结构体系结构
·体系组成:
带柱帽大钢模现浇柱+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普通钢筋砼梁+钢承板组合楼板、密肋板叠合楼板
·适用范围:
楼面荷载大、层高高、柱截面较大的标准化多层大空间厂房、交通建筑、物流库等。
·体系优势:
1)省去楼面施工高支模,大幅降低成本,物流库降低成本250元/㎡以上;
2)柱施工基本无高空作业,安全方便,速度快;
3)大跨、重载结构采用预应力梁,用钢量大幅下降;
4)采用密肋板叠合楼板,楼板用钢量大幅下降。
2、承重式大钢模现浇柱框架结构体系结构
·体系组成:
底层带柱帽大钢模现浇柱+二层以上无柱帽承重式大钢模现浇柱+预应力梁、非预应力梁+钢承板组合楼板密肋板叠合楼板
·适用范围:
柱截面较大、层高低、标准化的多层或高层建筑,如标准厂房、商场、写字楼等
·体系优势:
1)柱模用机械施工,小流水作业,周转效率高;
2)梁下仅一道支撑,一阶段受力,梁高、配筋等同全现浇;
3)采用密肋板叠合楼板,楼面造价降低70元/㎡以上。
3、薄壁钢管砼柱框架结构体系结构
·体系组成:
薄壁高强钢管砼柱+预应力梁、非预应力梁+钢承板组合楼板、密肋板叠合楼板
·适用范围:
工期紧、层高小、柱截面较小、楼面荷载小、施工场地较小的工程以及地震烈度较小地区的多层建筑
·体系优势:
1)与钢结构施工相同可实现多层同时吊装,施工速度大大加快;
2)在低烈度区采用梁端底部无联结的“刚铰接“节点,施工特别方便;
3)4~6mm厚度的高强薄壁钢管砼柱造价略高于现浇钢筋砼柱,但解决了层高较低建筑的梁柱节点多施工复杂的问题。
三、创新承包模式以发挥真正优势
(一)创新目的
·提高运营效率降成本;
·改善客户体验树口碑。
(二)模式特点
·以装备租赁为核心做微笑曲线两头,求规模效应;
·全产业链服务使有关多方省心省事。
图为装备租赁为核心的微笑曲线
四、观点总结
·衡量建筑工业化技术是否具有市场前景的重要指标是综合造价能否降低70~300元/㎡。
·不同类型的建筑采用多种技术的优化组合是最佳技术路线。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建筑工业化的巨大优势。
(编辑:奚雅青)
考试日历